切换到宽版
  • 22阅读
  • 1回复

[居家生活]我63岁去儿子家养老,不料北京儿媳妇下三次逐客令,回去路上笑了 [2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0061
金币
76374
道行
36009
原创
2031
奖券
4131
斑龄
128
道券
743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6704(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2-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36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我本来在老家过的好好的,有房有地。

但儿子说什么都要接我去大城市里生活,美名其曰享福。

可真把我接过去后,我那北京的儿媳妇却三番五次对我下逐客令。

最后直到我坐上回乡下的车时,我突然忍不住笑了......



01

我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两个女儿都住在村里,我这辈子就没离开过这个地方,住了这么多年,熟悉的邻里,熟悉的街道,我是实实在在的“老家伙”。

可我那儿子,早早去了北京工作成了家,生活稳定,也有了自己的事业。

每次我打电话给他,儿子总是催促我:“妈,快来北京吧,条件好,儿媳也会照顾你,你就来享享清福。”



这话每次听得我心里不自在,想当年,老伴死得早,家里就剩我一个人。

自己能照顾自己,生活也挺好,我为什么要去大城市做别人的负担呢?

不过儿子不死心,每次聊到这个话题,都是“妈,你就来吧,我们能照顾你”。

每次我都一口回绝:“我在这儿挺好的,没什么事。”



儿子在电话那头叹气,仿佛我在拒绝的是一份满怀心意的安排。

这话我听得有点烦,每次都拿养老的名义来劝我,心里也总是有点别扭。

两个女儿倒是看得明白,她们说:“妈,你就住在这儿吧,我们照顾你多方便,去大城市哪里安逸,哪里有乡下舒服。”



可儿子坚持每年都劝我:“妈,来吧,城市更方便,条件好,我和媳妇一起照顾你。”

后来有一天,儿子突然发了一条短信,说他会来接我去北京。

看了短信,我没回话,心里还是不太愿意。

那天晚上,我和女儿们聊起这事,两个女儿都说:“妈,别去了,还是呆在这儿,咱们照顾你。”



但儿子的电话总是一个接一个,听着他口气里的无奈和坚持,我终于妥协了。心里想着,去一趟也没什么,反正大城市嘛,想去看看。

儿子和儿媳开车来接我,看着他们的脸上,虽然有点为难,但还是满满的期待和欢喜。

我来到儿子家后的第一天,心情其实还挺复杂的。



虽然儿子总是说条件好,生活轻松,但我这老骨头,哪里适应得了那么快呢?

我从村里到大城市,感觉一切都太不习惯。

再说了,儿媳到底是个城里人,家务活做得少,做饭炒菜什么的,她显然不太擅长。

刚开始的时候,我是尽量不想插手家务的,毕竟儿子和媳妇都在,大家也都想让我轻松点。



可是看着儿媳总是忙着收拾屋子,我心里忍不住犯嘀咕:既然我来了,还是得做点事帮忙,不能坐视不理。

于是有一天,我拿起拖把,开始擦地。

儿媳看到后有点愣住了,“妈,你不需要做这些的,放着吧。”

她的语气虽然还算客气,但我能听出她的意思——她不希望我做这些活。



可是我就是不喜欢待着不做事,觉得自己待在这里,空手无事,实在是怪不自在。

我笑笑,心想这也是家里的一部分,做点事也是应该的。

没想到,儿媳一边擦着桌子,一边小声嘀咕:“我真是累死了,妈怎么也不休息呢?”



我听了也没多说什么,觉得她是不是有点不太习惯我住在这儿。

不过,我也不想让自己太“闲”,毕竟在家呆久了总有点不自在。

刚开始,她是和颜悦色,想着尽量照顾我,毕竟我是老人家。



但没过多久,气氛就不太对了。儿媳开始有点微妙的变化。

一天早上,我煮了点粥,儿媳也在旁边忙碌。她忽然停下来,嘴里有点不耐烦地说:“妈,您看,您能不能做点别的?光是站在厨房里,我也有点忙不过来了。”

我愣了一下:“什么叫做点别的?你看,我都在做早餐呢。”



她沉默了一会儿,才又说:“也没什么,就是……我觉得家里还是应该有分工。”

她的语气让我有点吃不准,心想,难道是觉得我不够“体面”,不想做这些事吗?

可是看着她一边洗碗,一边叹气,我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

好像我来了之后,她的生活节奏突然乱了,也觉得有点压力。



于是我还是压下了心里的不快,想:还是做些简单的事比较好。

但是,她的态度渐渐变得明显了。

那天我在厨房忙碌,儿媳直接走过来说:“妈,要不你回老家吧,咱们这里不是很方便,也没啥事做,您在家里多好。”



我愣住了,不知道怎么接话,她虽然说得平淡,可我感觉她的心里早就有了别的打算。

儿媳话说得不重,但我也知道,显然是想让我回去。

没过几天,儿媳又一次提出了她的“建议”,她这次更加直截了当,语气明显加重:“妈,您真不觉得呆在这里不太适应吗?还是在老家生活方便,您那儿有女儿照顾,咱们这儿……嗯,真是有点难。”



这话让我有点不舒服,她就这么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多余的人。

心里不禁有些不高兴,可我还是没说什么,毕竟她是儿媳,不能随便发作。

那天晚上,儿子回家后,我告诉他:“儿媳说让我回去,觉得这里不太适合我。”



儿子显然愣了一下,还是带着点无奈说:“妈,她不是那个意思,可能只是有点忙,您别多想。”

我心里冷笑了一下,心想儿媳的话明明就已经够直白了,怎么听上去像是他在为她辩解呢?

我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也不想让儿子难做,只是点点头:“那就等她自己适应吧。”



可是我知道,这样的“逐客令”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她虽然不说,但我明显能感觉到她的态度越来越冷淡。

这次儿媳完全没再给我留什么情面,她直接说:“妈,真的不如回去,您待在这儿,我们真的也忙不过来,你儿子得上班,没时间照顾您。再说了,您也习惯了乡下的生活,在这里,真不太适合。”



听她这么说,我的脸上虽然保持着平静,但心里已经非常明白——儿媳根本不愿意我继续待下去。

我转过身,看看她忙碌的样子,心里却越来越清楚,自己也不能在这里待下去了。

不过,儿子显然还在为她辩解:“妈,您还是别那么想,媳妇也不是不想照顾您,只是有些忙,等她适应了就好了。”



我没再说话,沉默了一会儿后,我终于决定找 女儿商量一下:“我不想在这里待了,能不能来接我回去?”

女儿一听,马上答应:“当然可以,妈,我们马上来接你。”

这时,儿子似乎意识到什么,站起来说:“妈,您不能就这么回去,回来不太好。”



但我看着他的眼睛,心里已经决定了——回老家,才是最适合我的地方。

那天女儿们开车来接我,看到她们的车,我心里一松,终于能脱离那种压抑的氛围了。

儿子虽然很不情愿,但也没说什么,送我上车后,他站在门口看着我离开,眼里有些复杂的情绪。



车一路向老家驶去,我坐在车里,望着窗外熟悉的景象,突然觉得心情豁然开朗。没有了儿媳那隐形的压力,也没有了儿子无奈的眼神,我感到自己终于能舒一口气。

回家的路上,车内沉默了一会儿,女儿突然笑了:“妈,终于得救了吧?”

我也笑了,笑得无比轻松。

那天回到老家的时候,心情终于放松了许多。



车子驶过熟悉的田野,绕过弯弯的小路,眼前的一切都像是久违的温暖。

坐在车里,我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气,仿佛从那压抑的城市生活中脱了身。

刚到家,女儿们忙着给我收拾房间,气氛轻松愉快,似乎一切都回到了正轨。



但我知道,儿子那边肯定有些不高兴。

果然,不出我所料,没过多久,儿子的电话就打了过来。

看见是儿子的电话,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起来。

“妈,您怎么突然就走了?”儿子的声音有些低沉,但我听得出他有点生气,语气中透着几分无奈和不解。



“你不是说不想让我待那儿吗?”我淡淡地回答道,语气中并没有什么激动,反倒是有些冷静,毕竟我已经决定不再回去了。

“我不是这个意思。”儿子的声音立刻变得急切,“我只是……只是觉得,您一个人在老家不太好,尤其是冬天,路不好走,身边也没什么人照顾。城里虽然忙些,但环境好,您也能休息得好。”



“我又不是不懂得照顾自己,我年纪大了,能做的事也越来越少,但总不能成天待在你们家里什么都不做吧?那儿媳妇每天忙成那样,我可不想成她的负担。”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过了几秒,儿子才低声说:“妈,您这样说,我也不想让您觉得不舒服,只是……我和小梅也确实都很忙。她白天工作,晚上也累,您又习惯了村里的生活,咱们这边,确实有些不太适应。”



我有些不以为然地笑了笑:“我在这里,两个女儿都能照顾我,村里熟悉,谁也不会嫌我麻烦。你们的忙我知道,可我也不想给你们添麻烦。”

儿子听后,语气有些急躁:“妈,您不能就这样一直呆在老家啊。你这么突然回去,让我有点措手不及。我真的是……不想让您觉得我不关心您。”

他说得有些急促,像是怕我又生气。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长出一口气,觉得电话里有点压抑,“你也知道,我一来就看到儿媳的表情就有点不自在。你和她两个人上班,我也能理解,可是我不想成天待着,空着手什么都不做。你们给我安排个角落,关起门就让我待着,我也不习惯。”

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过了一会儿,他才低声说:“妈,您真的不想再回来吗?我可以请个阿姨来帮忙照顾您,您就不再做那些家务。您只需要享福就行了。”



我有些无奈地摇头,语气变得稍微柔和:“我知道你想让我过得好,但你也知道,我哪里适应这种生活呢?阿姨可以帮忙,可是她毕竟是外人。我不是要做饭给你们吃,给你们打扫卫生,而是我自己想做点什么,感觉有点用。”

儿子无力地叹了口气:“妈,真的是……我不想让您不开心,只是这段时间大家都有点累。可我知道,您还是习惯了老家,回去也好。只是您要答应我,什么时候都可以回城里住,您不嫌弃,我们也希望您过得舒服些。”



听着儿子的语气,我心里其实是有些感动的。

虽然他不太理解我,但还是关心我的,我知道作为儿子,他的难处也有。

但我却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成为家里人的负担。

我平静地说:“你放心,我就住在这里好好待着。你也别太为我操心了,生活还是要自己适应的。”



儿子在电话那头又说了几句安慰的话,最终,他还是松了口:“妈,那好吧,你就好好待着。有什么事我们也会随时过来看看你。”

我微笑着回应:“嗯,知道了。”然后我挂断了电话,长长地叹了口气。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虽然电话联系频繁,但儿子似乎也放下了心中的包袱。

而我反倒越来越觉得,在老家待着,生活反而更加自在了。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25101
金币
1298856
道行
1965
原创
2264
奖券
2311
斑龄
30
道券
8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994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2-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3:15
  这篇短篇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老人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选择与挣扎。故事中的老人在儿子的多次劝说下来到北京,但面对儿媳的冷淡态度和生活的不适应,最终决定回到老家。这一决定不仅让她自己感到轻松,也让儿子逐渐接受了现实。

  故事反映了现代家庭中常见的代际冲突和文化差异。老人习惯了乡村的简单生活,而年轻人则在城市中忙碌奔波。老人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节奏,导致了家庭内部的矛盾。儿子出于孝心希望母亲能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忽视了母亲的心理需求和生活习惯。儿媳则因为生活的压力和对老人的不适应,表现出了明显的排斥。

  老人最终选择回到老家,这一决定体现了她对自我生活方式的坚持和对家庭和谐的考虑。她不愿意成为儿子和儿媳的负担,同时也渴望回到熟悉的环境中,过上自在的生活。这一选择也反映了老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和付出,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满足感。

  故事的结尾,老人回到老家后,生活变得更加自在,而儿子也逐渐接受了这一现实。这一结局既是对老人选择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成员之间理解和尊重的呼唤。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提醒我们,在关心长辈的生活条件时,也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幸福和满足。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