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10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北京中轴线文化成为网络视听创作新焦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050
金币
242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433
斑龄
192
道券
105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49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7-02
北京中轴线北端是钟鼓楼,南端到永定门,将鼓楼、太庙、故宫等遗产一个个串联起来。历经几百年,这些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典型代表,还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见证中华文化与时偕行。迈入数字文明的时代,网络视听文艺与北京中轴线故事互动互为,用新颖的形式和内容展现出新时代北京的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助力中华文明传承,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以“中轴”为轴延伸中国文化传播场域

  作家铁凝曾说:“这条如银河般闪亮的中轴线,将我们从精神上凝聚起来、从情感上联结起来、从信念上坚定地团结起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老舍的《龙须沟》、刘心武的《钟鼓楼》都是以北京中轴线为坐标创作的文学佳作。这条“文艺中轴线”给予文艺工作者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近年来,网络视听文艺进入蓬勃发展期,“文艺中轴线”又长出新枝,形成一条“网络视听文艺中轴线”。大量呈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类的优质网络视听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新场域。网络视听文艺创作者抓住了网络碎片化传播、视听感染力强等特点,不断推动叙事方式创新和话语表达创新。

  系列短视频《发现中轴之美》中《行中轴》《画中轴》移步换景般地介绍北京中轴线上的遗产,以画卷的丰富色彩充分调动视觉元素,强调画面的感染力,并加入鼓楼钟声、天安门广场仪仗队的铿锵脚步声、前门大街铛铛车铃声等老北京经典听觉元素,在视觉和听觉联动中传递富有古都意蕴的美学意境。纪录短片《24小时对话中轴线》将镜头对准中轴线上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通过姚记炒肝传人、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等人物的街拍视角,将中轴线的烟火气汇集在24小时的时光缩影中。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遗产元素还被广泛嵌入网络动画作品中,成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优质文艺形态。网络动画《东方燕燕探中轴》将正阳门上的雨燕和城楼屋脊上的垂脊兽进行人格化处理,每集用一分多钟的动画片讲述一个中轴线上的建筑景观或文化名人故事,展现北京人文和生态景观。

沉浸式新技术再现千年古都风韵

  5G+8K、VR、AR等前沿技术拓展了网络视听文艺的想象空间和表意空间,以科技赋能北京中轴线文化沉浸式体验,使网络视听文艺打破古与今、虚与实的隔阂,成为千年古都风韵发扬光大的见证者和助推者。

  科技应用促进文化遗产和城市生活空间融合,让历史文化与老北京的街头巷尾相连接,与城市人们的生活肌理相融洽。“万象中轴”数字文化体验项目利用AR技术、3D地图构建技术将真实与虚拟空间重叠,并且用小神兽“水灵龙”与游客互动。北京广播电视台对北京中轴线钟鼓楼和永定门进行慢直播,使观众在“云端”与北京中轴线景观遥相对望,以虚拟的“在场”构建起了真实的城市记忆,拉近了人与城的心理距离。

  网络视听文艺场域还表现出不同媒介技术相互交织甚至混搭的发展趋势。虚拟现实技术嵌入网络文艺再现真实灵动的千年古都风韵,带来了较好的观赏体验,不仅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还将其进行活化利用,出现“网络游戏+短视频”“数字藏品+短视频”“虚拟艺人+网络综艺”等新兴的文艺作品样态,绽放了现代数字化中轴线风采。如在《奋进新征程——2023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中,情景讲述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召唤虚拟人Ask与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先生实时对话,呈现中轴线上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相关景观。短视频《北京雨燕唠中轴》通过雨燕飞舞的轨迹进行地理场景切换,以一只雨燕的视角介绍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并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数字藏品“北京雨燕”,让人们在领略古都风采的同时,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网络视听文艺的特有优势在于视听文本的开放性、包容性。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网络视听文艺与高新技术深度融合,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大众公益科普、强化视听感染力等方面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力。

全民共绘和谐共生的时代画卷

  网络视听文艺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具备了“人民性”的艺术形式。它打破了内容生产者和接受者的身份束缚,实现身份的双重流动,丰富了大众的社交形式和文艺消费方式。而北京中轴线向世界贡献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方案,这份中国方案既包括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更新、时代发展的议题,也提出了“公众参与”的要求。

  网络视听文艺赋予了普通人自我表达和文化创造的机会。其视觉图像的易读性和低门槛的操作模式让大众举起手机即拍、即发、即聊,这一优势可以助力北京中轴线实现文化破圈,为北京城市文化注入活力。比如,在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上,自媒体用户的身影活跃在北京中轴线的旅游路线之中。《我找到了老照片中的北京》等热门Vlog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引导观众对所呈现的信息进行心理模拟,获得全面生动的“中轴体验”,从而引发网友热议,并借助弹幕实现交流互动。不少网友留言称自己也想去同样的路线走一趟,欣赏最美中轴线上的“晨钟暮鼓”。通过一系列网络视听作品广泛动员,北京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功突破了“历史爱好者的小圈子”。人民群众以这些作品为媒,切实参与到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保护传承中。

  自媒体短视频还激活了城市经济,促使中轴线周围的居民、商户、游客良性互动,共同绘就和谐共生的时代画卷。最近,#鼓楼也不知道鼓楼咋突然火了#成为热门话题,鼓楼成了网红打卡地,网友纷纷在“鼓楼东大街”的路牌下拍视频打卡,在社交媒体平台吸引一拨又一拨游客涌向鼓楼。这些趋势说明北京中轴线相关话题自带流量,在新媒体时代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顺着中轴线吃》等网红打卡短视频带来的巨大流量激活了“中轴消费圈”,打造了新的城市消费场景,让全聚德等“中轴老字号们”再次“火”了起来,使历史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时代光彩。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的意义正是为了激活北京的城市生命,留住老北京的城市记忆。如今,网络视听文艺以丰富的内容样态、前沿的尖端科技和多元的创作主体赋能北京中轴线故事。接下来,随着网络视听文艺与城市文化传播的合作愈加深入,将会涌现更多优秀作品、模式、形态,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城市的文明之美、景观之美与生活之美,从而实现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