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虎 |
2021-10-16 10:50 |
2021年9月末, 苏州博物馆西馆正式落成, 所有展览向公众免费开放。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D1B739E8832461C0014356C14C2391A0309C6357_size141_w1080_h720.jpg) 苏州博物馆西馆 坐落于苏州新城狮子山下, 西馆由德国gmp建筑事务所设计, “十个方盒子”,现代、简洁, 与老城中贝聿铭设计的苏博本馆 形成”一传统、一当代,一江南、一国际”的呼应。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A80B64425D3F6A185F98325A97717A821BCF3FEF_size98_w1080_h720.jpg) 苏州历史陈列展厅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E5DD51B96A84510694436ED1E702B53451A76B51_size58_w1080_h720.jpg) 苏作工艺馆苏式家具厅 西馆展陈面积1.3万平方米, 差不多有4个本馆那么大, 在展陈内容、设计和硬件上,下足功夫。 四大开幕大展, 首次用文物讲述苏州城的万年史, 展现20余个品类的精湛苏作工艺, 与大英博物馆合作首展“罗马:城市与帝国”。 苏博西馆开幕前夕, 一条来到苏州提前探访, 感受新城和旧城的两面, 并专访苏博副馆长谢晓婷, 奉上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八大看点。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F2D5C371D0534AD5FC998F39A1B1D856C5E2DE49_size18_w1080_h178.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69E635AE08891617F7E579CAD26B886F0C006D96_size125_w1080_h720.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A449067889436025621A5D5705F4308ADD7D6EBB_size112_w1080_h720.jpg) 苏州博物馆西馆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1FAE05179C86E6483F8748A79667E6568359D64E_size15_w1080_h216.jpg) 从苏州老城驱车往西约20公里,宽阔的马路,空悬的前苏州乐园的过山车,提醒我们到了狮子山脚下的目的地——苏州博物馆西馆,标致的立方体群。 这里也是苏州,只是广场楼房尺度都大,临近还有工地,与多数人脑海里的那个小街小巷、小桥流水的苏州,相去甚远。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FA2274AD57A8F2C9B5504FFEB5C0C272DFD313AC_size75_w1080_h720.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3736C6806700E9C876DDA1ECD8D243A256D3CE1B_size118_w1080_h720.jpg) 苏州博物馆本馆 许多人对老城的那座苏州博物馆本馆印象深刻:白色的灰泥墙,片石假山,交叠相错的几何形……它由建筑大师贝聿铭为故乡苏州而作,是“中而新,苏而新”的现代主义典范,建筑本身就是最吸睛的一件“展品”。 自2006年10月开馆,15年,苏博天天游人如织。 见到苏博副馆长谢晓婷时,她聊起新建西馆的缘起,“本馆因为地处历史街区黄金地段,不管是展览还是公共教育,空间还是有限。”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75B43F8BC9538CBE52904BEDC0C26178124217C2_size155_w1076_h615.jpg) 苏州博物馆西馆建筑效果图 本馆运营超10年后,苏州市政府决定在狮山文化广场再建一座博物馆。两个苏博在一开始就明确定位,“本馆与西馆,一传统,一当代;一江南,一国际;一重观展,一重体验。” 2017年9月的西馆国际竞赛,德国gmp建筑事务所的方案获选。在这之前,gmp已有许多城市公共文化建筑的经验,代表作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改扩,及“定义了未来图书馆模样”的苏州第二图书馆。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0F65597B4FD1EB9876FF56B79B3D1B9C5C08EF36_size171_w1080_h1080.jpg) 2018年3月动工,历时4年,苏博西馆正式建成。持久、简约、实用的设计理念,以一种沉稳扎实的姿态,落了地。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5591C6CB45699AEEE28C372A6023914A88277C81_size16_w1080_h216.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7C2591C4ACEEB54303982EBB70450593872FD5B1_size180_w1080_h810.jpg) 苏博人给西馆起了个昵称“十个盒子”。 建筑主体是十个立方体,每个立方体块,边长都是25米。地上三层,地下二层。建筑面积4.83万平方米,相当2个苏博本馆,展陈面积1.34万平方米,差不多是本馆的4倍。 从屋顶到地下,天然石材贯穿了整座建筑的内外立面。 外部看似独立的一个个“盒子”,内部其实互通。一条条玻璃幕墙的连廊,把十个盒子相连。观众可以自由穿梭其中,唤起一种行走在传统民居窄巷小道的记忆。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4CBCD03AD4CAF5D3CBF846A16CB41B83C944A7CF_size2645_w700_h393.gif)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E92C6C0322DB1E0B2CC15E6904EA0D16AFF80C4E_size78_w1080_h810.jpg) 进入展厅,一侧高耸宽敞的空间中,日光透过星星点点的窗洞洒落,空间体验独特,极具仪式感。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5B49D90764E69D71DBE9F54B20BD32DD0E03F86A_size3202_w700_h393.gif) 每层的一个盒子,就是一个展厅单元,彼此通过中庭相连。一个展览空间可选择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展厅单元进行灵活组合,满足各种展陈需求。 看展累了,随时穿出来透口气,透过玻璃幕墙,感受天光投下阴影,瞭望不远处狮子山的美景。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19A87E63FA461B99CE046B0DF318FE3E12959740_size23_w1080_h216.jpg) 一层“纯粹苏州”展厅,用文物讲苏州历史。 展示了从三山岛旧石器时代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后一万年的苏州历史——这样的展览,还是第一次。 4个“盒子”,2280平方米,1000余件文物。约80%的文物,是首次展出。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B69E3C95BCCD7AE4BAFF4DD3B35D15F9277B27BD_size91_w1080_h810.jpg) 苏州历史陈列四个部分的亮点展区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4EAF7EC58EB148D4B7DE0CE38F15DFA7EB4843AB_size114_w1080_h1080.jpg) 几件重点文物:春秋蟠螭三足提梁盉、明宣德青花缠枝莲花盘、明永乐甜白扁腹绶带葫芦瓶、元代陶枇杷供器 蔚为大观的展览架构背后,是大量藏品梳理和研究整合工作。策展人说:“遴选文物有两个标准,一是能体现重大历史事件,二是文物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近几十年的考古报告、新发掘的文物、新发现的遗址,都有参考。” 每一段苏州历史,气氛呈现起来也不一样。春秋战国时期尚武,背景色就深一些;宋代范仲淹开始慢慢崇文,陈设也过渡到明快的颜色。 以前观众逛博物馆有个遗憾点,拍照总有反光,苏博西馆解决了这个问题。所有展柜,用的都是低反玻璃,而且没有玻璃拼缝。有几处还特别定制,文物的背面难得一见。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1BD27FDB1D390DF42033D3BCE036CB9DACBA6CDB_size86_w1080_h1620.jpg) 吴王余眜剑 一个平面呈八边形的特别展厅,只设一件重磅展品——春秋时期的吴王余眜剑。隔着展柜,剑身、剑格的鎏金,剑首镶嵌有玉石的残痕,还有铭文,都清晰可见。 吴国工匠铸造兵器一绝,先用低锡的铜汁铸造剑身,再用高锡的铜汁铸造剑刃,刚柔并济。但兵器上很少有记录文字,余眜剑是目前所见先秦兵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191A9F935757DFE0F757608682FCCF2D50FDDADF_size2399_w700_h393.gif) 75字的铭文,记录了三场战事,有点像余昧继位吴王时的宣言,大意是说:我余昧是寿梦的儿子,余祭的弟弟,余祭命我伐麻这个地方,大获全胜,俘获很多;受命抵抗楚国进攻,打得敌人逃跑;受命防御越国进攻,虽未克敌制胜,但也没让国家受损失。现在余祭命我接班当吴王,所以我铸了这把剑。 就在这个位置,吴王剑会定期轮换,三个月之后展出的是余昩的孙子夫差的一把自用剑。 2500年过去,剑依然锋利。苏博研究员在征集时曾做过实验,剑尖在宣纸上轻轻一拖,不施加压力,就可划破12层宣纸。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369493562F4C7A1F098632D20505052D2A4078EC_size24_w1080_h216.jpg) 一层还有一件特殊的文物,既是展品,也似环境布置,与苏州博物馆本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驻足。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E98B778E1184A9B6108E4C2D727483BAC84B76EE_size198_w1080_h720.jpg) 卧虬堂外的“文藤” 在本馆不远处的忠王府卧虬堂外,有一株盘曲蜿蜒的古紫藤,为明代书画家文徵明(1470-1559)所植,雅称“文藤”,距今已近500年。 藤蔓主干直径达22厘米,依然苍老遒劲,丛生多枝。春季璎珞四垂,紫英缤纷;夏季枝繁叶密,沿着整个铁架攀爬,绿荫覆盖整个院落。在这株古紫藤旁,还有一块石碑,光绪三十年,江苏巡抚端方题写了“文衡山先生手植藤”八个大字。 2006年,建筑师贝聿铭嫁接了文徵明的这棵手植紫藤,栽种在本馆的一处庭院里,以延续苏州的文脉。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068BFADB875C9504E57DE04351D5344B9ABFF8CF_size108_w1080_h720.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9E527FE90976D81633E1E91A1F87CF9889767EAC_size3017_w750_h421.gif) 苏州历史陈列展厅现场 在建设西馆时,苏博团队也移植了文藤的分株。这件“活”的文物,现在就与太湖石一道,安置在苏州历史陈列的末端展厅,“期望在苏州传统文化这棵老树上,绽放出充满生机的新芽。”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EE29057811693653B0FA10EBD01E0A7AC7D52E8C_size20_w1080_h216.jpg) 来到二层,其中的2个“盒子”,是苏博西馆首创的国际合作馆,“足不出苏即可观世界”。 苏博和大英博物馆早有往来,2016年在苏博举办的大英馆藏文艺复兴素描展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原作都来了,颇为轰动。两边结下友好的合作基础。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CA708946467A513B0383C9504C88B0DFCFF38902_size61_w1080_h720.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E875160692863BAC9ED5708F6D623E7ABCA2712C_size3197_w750_h421.gif) 这次苏博再度与大英博物馆合作,准备在未来五年持续呈现一组“世界文明史”大展。第一期聚焦“永恒之城”罗马,展期一年。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BA7B1564CCCA5C8118827F88384AF35B57B50E5D_size13_w1080_h246.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DE94C666DE7257530911443ED35B24287C27ACFF_size42_w1080_h719.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836E7F35B21FEAFE7C983DFB6387231B203934EB_size14_w1080_h246.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D82D0DE0B15273BE2C5E44DC5A7DB6AA8DD0D6E7_size109_w1080_h720.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87F2210F6590981CB601BC748DEAC8BD1F342F3D_size12_w1080_h246.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7AD368AE3A1C5CA466AD719ADC8D0778B8F0BCCA_size37_w1080_h720.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B423A05FE3A13D49E838A6EE0EADAD6C1B4E4AE2_size11_w1080_h246.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478C32425016EACD0EEA326EC582866DC34E1D47_size49_w1080_h720.jpg) 267件(套)来自大英博物馆的珍贵藏品,涵盖雕塑、石碑、壁画、兵器、金银器、玻璃制品,讲述罗马如何从几个山顶小村庄开始,成长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其中有11件展品,是大英博物馆专门为这个展览修复的。 疫情影响下,文物能够漂洋过海顺利抵达,也颇不容易。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69CC7877FF8C0D96BB90D4EA1650033A49470314_size2661_w750_h421.gif) “压力测试”首日现场 其中一个厅,选取罗马经典建筑——万神殿,作为陈设背景。现场提供特制3D眼镜租赁,可以边看“真人”讲解,边参观。 策展团队还为中国观众,定制了一个“全新的古罗马文明叙事”。 有两个章节分别讲述罗马人的现世生活和对死者的追思。“引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丧葬习俗,是相对‘接地气’的视角。” 明年苏博会做一个秦汉文明的大展,与同时期的古罗马文明对比着看,会特别有意思。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121CB22BC82C25B4A33B6D7A80C51459E16850B5_size20_w1080_h216.jpg) “苏式美学”是什么?也许可以用“精细雅洁”四个字来形容。 西馆二层的另外4个“盒子”,是“技忆苏州”展厅,就呈现了20多种苏作工艺之美。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305594267ABCEB310626B4502758F27DDA398658_size114_w1080_h1080.jpg) 900件文物,一部分来自已并入苏博的苏州工艺博物馆的藏品,讲述一个从宋元到当下的苏作工艺故事。光是“雕玲珑”一个版块,就有玉雕、竹刻、木雕、牙角雕刻、折扇、团扇、泥塑、制砚、髹漆、核雕十个小项。 文人风尚影响下的工艺美学,不仅成为江南文化的代表,更由江南及宫廷,引领了“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的全国时尚风潮。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DF0244D317327F860567E319B1F6D7AA73562DE8_size2318_w700_h393.gif) 少有机会展出的泥塑 对手工艺“非遗”技艺传承的探讨,是展览的暗线,除了展现巅峰时期杰作,历史更悠久和更靠近当代的创作都展现在侧,也不避讳某几种手艺在当代的衰落。 而以前很少展出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泥塑戏曲人物,则代表了一派发源于民间的民俗之美。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36A20D99E8D56FE279CF57FCB694FC891E85B91E_size50_w1080_h720.jpg) 玉雕展区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4FE7B501CDC10B7F6DFFCFE718C31AE7E75F9FE2_size110_w1080_h720.jpg) 苏绣展区 展厅陈列设计也有诸多暗合苏式之美的小细节。 景观设置上,拿太湖石、屏风这些符号进行抽象创新,使展区之间“隔而不断”。环境配色多使用天青、藕粉,能让人一下子联想到传统江南的文人气。 “不是向观众灌输苏式风格,而是在对苏州园林要素的不断简化中,体现出能让当代人接纳、感到舒适的苏式美学。”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9290B6F07026DAEE77985E228EE3830F6950CB84_size46_w1080_h720.jpg) 苏式家具厅 “留白”最多的是苏式家具厅,家具都是“裸展”,定要近距离感受。 还有三件王锡爵墓出土的微缩明式家具,是今年2月上过央视热门综艺“国家宝藏之苏州博物馆篇”的明星展品。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5BEEC14E7762A95ABB034861DE57F3679B4DBC51_size2296_w700_h393.gif)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AFB166CB9E527194B0BB2A8CC97222E59A222B53_size61_w1080_h540.jpg) 这组家具“模型标准件”,楔榫精巧,将明式家具的简约大方展现得淋漓尽致,展品背后“一生一世一双人,一桌一椅便是家”的真情,当时就圈粉了很多年轻观众。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8F080C465303FE807386985D46B7AA381F735836_size24_w1080_h216.jpg) “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说的就是“青藤老人”明代大才子徐渭的书画。 徐渭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文艺全才,但一生寥落,晚年甚至几乎不出门,只有一条狗陪伴。直到过世百年后,他才开始受到各种追捧,比如大画家齐白石就曾表示“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7530D8CF78CD066BC034606C59CD2D798F866413_size3395_w750_h421.gif) 徐渭书法《咏剑》《咏墨》 苏州博物馆馆藏的两幅徐渭的书法立轴,丈二巨幅,纵高超3.5米,受展厅规格限制从未展出,这次在西馆三楼,首次合璧。 《应制咏墨词轴》《应制咏剑词轴》,是徐渭书风登峰造极时期的代表作,新奇的行草笔法,个性不羁。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DD1D7ECACEBA1B92ECD7E7A98E4B88B193EA01D6_size3950_w600_h504.gif) 《咏剑》局部 从远处看,字距行距很密,几乎没有空隙,如一片云烟滚滚而来,气势涌动。走近看,字形忽大忽小,笔墨忽粗忽细,有的点画零落,有的线条扭曲,甚至一波三折,譬如“来”字的撇画和捺画,恣肆挥洒。 作品文本是徐渭的自书词,化用了大量典故,抒发的是“二百年来一老生,白头落魄到西京”的情怀,词学造诣很高,值得对照着文本细读。 这种巨幅书法的创作形式兴起于明代中期,与当时社会在中堂悬挂立轴的审美需求相适应。 今年正好是徐渭诞辰 500 周年,在他存世不多、难得一见的真迹里,可以尽兴感受这位传奇才子的狂放不羁。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DF8B4630D71D765D925391FFC34790A2273F05FE_size61_w1080_h720.jpg) 在 “书画苏州——馆藏历代书画特展”现场,书画特展除徐渭真迹之外,还能看到唐宋写经,传世极少的宋元书画,以及极具苏州地方特色的“吴门画派”。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91FDE7FE1BC203067301F2BD2F17664EFAEFD307_size20_w1080_h216.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0F1119A4CAE5EDC59491CF9268643CEFE2BC21A4_size1908_w700_h393.gif) “画风”突变的现当代艺术展厅 西馆的三层,特别辟出临时展厅,把2个“空白盒子”留给现当代艺术。 西馆第一个当代艺术展,策展人吴洪亮把主题定为“糸(mì)”。古人用“糸”字表示丝的二分之一,策展人用这个微观字眼,把四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12组作品勾连,可观、可游、可感。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996C082E356ED61746B34C611B62AD39F05F37E5_size21_w1080_h719.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4189220DB42D32498656E9234F6EFB80C69BDE40_size3318_w700_h393.gif) 徐冰《美丽风景》 一踏入,眼前虽是一幅极像文人画的立轴,但展厅气氛已与楼下古代艺术区域不同。绕到窗洞前,窥见一间普通的书房,蚕与茧正在“占领”整个空间。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53FBB32DB34CFDDEEFE659D8B0862FCCCC5FF43B_size64_w1080_h720.jpg) 小观众在观看曹斐作品 多媒体艺术家曹斐的代表作《亚洲一号》,这部复古科幻风的影片在当时全亚洲最大的物流仓库拍摄,而苏州新城正是它的所在地。 还有中国纤维艺术的代表人物施慧,用传统纤维再造了新书法,以及艺术家王之纲依托不同时期的地理数据,作的一部纵贯古今的姑苏变迁史《经纬》。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91FCDA82C32A7CBB00B3F1CD51901E255E852C86_size166_w1080_h1620.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42/B9926C59234BB645BFEC820B7C1368B30F36EA92_size108_w1080_h810.jpg) 目前苏博西馆的所有展览,都免费向公众开放,预约火爆。 从室内出来,还可以走入掩藏在建筑群中的下沉式花园坐坐。负一层的儿童体验馆,适合遛娃一整天。 不远处,一座科技馆和一座剧院正在规划设计中。 “博物馆是属于大众的文化空间。希望观众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进西馆,来看展览,或者只是来喝杯咖啡,体验一次公教活动,搞不好,它也可能是一个约会相亲地。” 游江南,又有了一个文化地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