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虎 |
2021-04-23 10:11 |
由于战乱频繁,中国十世纪之前的木造佛像留存下来的十分稀少。进入近代,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日本因与中国及佛教的独特渊源,收藏了大量的中国文物,这其中就包括为数众多的中国佛教雕塑。仅东京国立博物馆(原帝室博物馆)就收藏了包括天龙山21窟的“如来倚像”及著名的“七宝台石刻”在内的差不多3000尊佛像。 而大村西崖《中国雕塑史》正是集日本几代学者成果之大成的作品。不论是冈仓觉三带回的广元千佛崖等地照片;还是早崎天真长期逗留西安、北京,遍游河南、山西等地,拍摄的龙门、大同等石窟及分散于各处的遗迹文物;以及塚本靖、伊东忠太、关野贞、平子铎岭等人在大江南北独辟蹊径广泛拍摄的遗迹;在书中均有体现,这才成就了这部中国雕塑通史奠基之作:50余万字,1000余幅珍贵图片。仅流落日本的佛教雕塑照片就有160多尊,由于地震、战争等原因已经绝迹,一些图像已成为绝版。因此,即便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此书仍葆有其文献价值。 北魏(386—534年)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012DBED238099D7D0008CAE79E28BDBAB1A97DD5_size534_w383_h717.png) 太和六年造释迦金铜像正面。 包括佛像底座在内共高一尺三寸三分。益田孝收藏。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EEC6F4CF3F7F53104D5D26F98A29D63DBB28568D_size563_w415_h731.png) 太和六年造释迦金铜像背面。 包括佛像底座在内共高一尺三寸三分。益田孝收藏。 铭文在金像底座的背面,涂金光彩照人。佛像前座上有两只狮子。背光上有化佛七尊,背光的背面有佛祖诞生、浴佛、成道诸天欢喜供养、二佛并坐的浮雕。铭文如下: 太和六年九月十日,憙堤阳头己身为母造释迦闻佛。又为居家眷属大小,现世安隐,亡者生天,直语诸佛。所愿如是。故记之耳。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96F5A79CDC4BBFBA8D92C74F821A38E53D543F9D_size331_w384_h647.png) 白玉弥勒石像。高二尺一寸,早崎藏。 西安鄠县草堂寺旧藏白玉弥勒石像等被认为是宣武帝时代的石像作品,衣褶式样与古阳洞的永平延昌年间佛像完全一致,交脚造型庄重,呈半跏坐形状。草堂寺是后秦罗什翻译经书的旧址,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孝文帝下旨建造三层佛塔,这尊佛像大概距离佛塔的建造时间不远。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E2D6221CE9015C753E5D3ED21B6D9199AE38094F_size356_w476_h362.png) 巩县石窟大洞壁千佛塑像残片。市村博士藏。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DB17CED312ADC5345B5FA609BA1AB0B6E9B0B760_size334_w331_h680.png) 菩萨金铜像。东京美术学校藏。 肃宗到敬宗年间作品。从顶至垂衣下端高一尺六寸八分。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805F5924EC228B550961A6FEAB50BB31C19A1DCA_size358_w365_h512.png) 二佛并坐白玉石像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E0F99FE18F1B9809B9A289F2B52CCFB1A7BA004E_size424_w365_h652.png) 两面石像:释迦三尊。八杉直藏。 高一尺七寸三分。有金彩痕迹。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8EC1E22EB37BC8670B3123E704C8CA3A4ABEB5F7_size568_w428_h692.png) 两面石像:二佛并坐。八杉直藏。 高一尺七寸三分。有金彩痕迹。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A5BDE3EAB3F64DE39DED78796A124BE48905CD49_size391_w364_h677.png) 天平四年造释迦石像。像高一尺八寸一分。 文科大学标本室藏,关野贞博士于山东曲阜采集。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98A39FCADC81FBEF6052677DD827BC62AB3EDDB1_size243_w245_h667.png) 菩萨立像青玉石。帝室博物馆藏。 高三尺四寸六分,佛像风格与前者相似,皆有璎珞。 这尊像和天平四年释迦像及骆子宽的三尊像一样,花座之中插入直立石座,或为两魏时代之后的风格。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A2E9DCBD7F46768BFB924FA37CDBA95578827C1C_size154_w244_h401.png) 菩萨白玉石像首。 旧藏于山东历城神通寺塔,今为关野贞博士藏。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ADF3566F08D2DD3F36E675B41A44D74C66A8B918_size407_w452_h589.png) 坐佛三尊黄玉石像。高一尺。黑田藏。 中尊的衣褶类似于法盛的两面像, 胁侍的天衣与天平二年邑子廿人造像相似。 或为天平至兴和年间的作品。 此像的石座仿照金属像风格,有四脚, 可见当时已经有此风格。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05182A5403E77EB66D2E15D2BC22D948B4700F47_size610_w380_h657.png) 弥勒三尊白玉石像。帝室博物馆藏。 高一尺八寸,宽一尺,天盖与前者相似,佛像的面貌、 姿态和衣褶都和沙弥法盛的两面像颇为相似。 北齐(550—577年)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70ED023DDB237285925107DFA63B0B0947B632D6_size215_w285_h662.png) 观音金铜像。乌尾得庵子遗爱。 高一尺四寸五分。 左手持水瓶,右手持杨柳,表面涂金。 隋(581—619年)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176B3B38DE09239CACA7FB7C38978601607E9DDB_size210_w252_h471.png) 白玉观音倚像。高一尺三寸八分。早崎藏。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6295AF7D74A45A4B87D52C2DA4800A655AA301EA_size481_w453_h684.png) 立三尊金铜像。 日本皇室御物,通光高一尺七寸(木座除外)。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44C503666083EF13954844060CED27722788A5BA_size317_w386_h670.png) 弥勒金铜像。日本皇室御物,通光趺高一尺八寸。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6174DE59DD61FFBCCE12D46B81D45029A10FCCDE_size255_w372_h659.png) 菩萨金铜像。皇室御物。 通光趺高一尺九寸六分。左掌中有未敷莲花,疑为观音。 唐(618—907年)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6AED0D42800E34F3CAA5DEE88FFB3B76F41E15FA_size325_w460_h657.png) 金刚虚空藏菩萨木像。 现存于日本东寺观智院,为日本国宝。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D3C17D11644EA3D43FA958F976F47D61B8325C24_size222_w313_h655.png) 业用虚空藏菩萨木像。 现存于日本东寺观智院,为日本国宝。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28501718E83203495EF004F5944C7D2BE4E1AEB1_size330_w285_h669.png) 咸亨三年造弥陀石像。早崎藏。高二尺四寸。 铭文如下: 窃闻凡求常乐,必资三藏为先;欲悟真如,唯崇十方为始。但以咸亨三年二月四日,君才君志合家为亡父阿宋敬造阿弥陀像一区。上为皇帝,下及七父母、蠢动众生,俱登觉道。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4D2FE4D1CEE2C6F9D447575B9DECDB36BCFEA04A_size571_w370_h657.png) 长安三年德感造十一面观音石像。 高三尺六寸,宽一尺一寸。 同是宝庆寺旧藏,今为早崎所藏。 铭文如下: 检校造七宝台清禅寺主昌平县开国公翻经僧德感,奉为国敬造十面观音像一区。伏愿皇基永固,圣寿遐长。长安三年九月十五。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C9C24EC5723F3737B66CC1F95695D6521DCA4DC3_size677_w480_h632.png) 长安四年姚元景造倚佛三尊石像。 高三尺六寸三分,宽二尺六寸三分。 左侧面雕刻有花纹。 同样是宝庆寺旧藏,今为早崎所藏。 依据铭文,可知此像为光宅寺法堂所造。 姚元景在《旧唐书》《新唐书》中虽无传,却见于《宰相世系表》,即前文所述姚崇之兄。铭文如下: 长安四年九月十八日书。窃惟大雄利见,宏济无边,真谛克明,神通自在。是以三千世界,禅河注而不竭;百亿须弥,甘露洒而恒满。归依妙理,无乃可乎?朝散大夫、行司农寺丞姚元景,慈悲道长,忍辱心遐,悟未缓之傥来,沿绀池而利往。发愿上下平安,爰于光宅寺法堂石柱造像一铺。尔其篆刻彰施,仪形圆满。真容湛月,坐青石披莲;法柱承天,排绀霄而舞鹤。云日开朗,金光炳然,风尘晦冥,玉色逾洁;身不可垢,道必常明,宴坐经行,善宏多矣。俾我潘舆尽敬,将法 轮而恒转;姜被承欢,曳天衣而下拂。昆邱燎火,还披鹫岭之云;宝劫成尘,载涤龙宫之水,乃为铭曰:法无□兮神化昌,流妙宇兮烁容光,弥亿龄兮庆未央。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240ADEDA69109E99BC8AB1937EB59EBB4DD01EFF_size497_w315_h661.png) 十一面观音石像。 青石,高三尺六寸,宽一尺。早崎藏。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B745B7892F24698179E1ED82C9CE06F1D30E37C8_size550_w341_h655.png) 十一面观音石像。 高三尺八寸,宽一尺二寸。早崎藏。 以上两躯观音像同为西安宝庆寺旧藏,后来早崎带到日本。在像式技巧方面,均与前文所述长安三年(公元703年)的德感造像相似,疑同是武周时期作品。后者右手持“灭罪”之印。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3DFE4F2918D1DFC100C15C018B195AD8741A8A51_size188_w240_h509.png) 观音立像。青玉石,高一尺二寸四分,早崎藏。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B11C9EF1AEA09F9DF0EB75137D7F0365E50832B0_size182_w197_h512.png) 观音立像。高二尺五分,福冈伊藤传右卫门藏。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A27554A73CC197AF66E0F08739944B1AC60EFF8D_size223_w434_h394.png) 坐佛五尊连趺铜像。铜像高二寸七分,黑田藏。 虽然尚没有找到与其同样式且记载了年代的石像, 但其座莲的花瓣形状,在隋代石像中较为常见, 因此可以推断为是隋朝或者初唐的作品。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971A6EFF71AE550EE65216E811F52EA88F8A7DCB_size81_w158_h440.png) 龙。手捧香炉,镀金,高三寸二分,黑田藏。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71819DC0224095400B687EA35125EB668F2BAB04_size46_w143_h209.png) 狮子。高一寸四分,松本藏。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C0D4A9413F37461F9FF011C4E9824FC72562B967_size397_w443_h382.png) 弥陀檀龛。高七寸九分。 左侧有一侍从,额头上有一化佛的是观音菩萨。 本尊应是阿弥陀佛。 以一根木头雕刻而成,刀工极为精致细腻。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24E15EE32ED1B37486FFFA087C783C55D4E68CC0_size359_w384_h430.png) 坐佛五尊及十方佛檀龛。高五寸七分。日本国宝。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0A1FB0AAFC3A8CC5C7862B3ADB3682377FB25B88_size399_w395_h587.png) 咸亨元年造弥陀三尊石像。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CF7652D106F5FCC967FE3960968201462C37A0F2_size686_w491_h827.png) 长安三年高延贵造弥陀三尊石像。 高三尺六寸二分,宽二尺二寸。 原为长安咸宁县宝庆寺收藏,今为早崎藏品。 据《陕西通志》卷二十八记载:“在安仁坊,俗名花塔。隋仁寿初建。隋文帝、唐中宗尝临幸焉。文宗感蛤蜊观音像,建五色塔。五代殿宇兵燹,惟塔存。”铭文依据早崎所藏明代拓本抄录。 夫悠悠三界,俱迷五净之因;蠢蠢四生,未窥一乘之境。蒙埃尘于梦幻,隔视听于津梁,朝露溘尽,前途何托?渤海高延贵,卓尔生知,超然先觉。知灭灭之常乐,识空空之妙理。眷兹朽宅,思树法桥,敬造石龛阿弥陀像一铺,具相端严,真容澄莹。金莲菡萏,如生功德之池;宝树扶疏,即荫经行之地。所愿以兹胜业,乘此妙因,凡厥含灵,俱升彼岸。 长安三年七月十五日敬造。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050E24321EFE4C58AD105AB3372B1E8D33A7A947_size745_w538_h859.png) 长安三年李承嗣造弥陀三尊石像。 宝庆寺旧藏,今为早崎所藏。 维大周长安三年九月十五日,陇西李承嗣为尊亲造阿弥陀像一铺。镌镂庄严,即日成就,威严相好,烁然圆满,所愿养资益慈颜,永超尘纲, 铭曰: 有善男子,投心正觉。是仰是瞻,爰雕爰斩。金容宝相,云蔚霞駮。一契三明,长销五浊。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68E367AB3182A1A30BCFC2045889CADC9489D786_size84_w277_h279.png) 苏常侍等造印度佛砖像。立佛。 高一寸七分五厘,和田藏。 此佛像背面皆有“印度佛大唐苏常侍等共作”字样,疑为与印度交往密切的初唐时期作品。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D2FAAE557C0198BCD89B7471999D8C87F6583352_size267_w353_h441.png) 倚佛三尊砖像。佛倚像三尊。 高四寸六分五厘,和田藏。 此像与前文所述宝庆寺诸像近似, 疑为武周时期前后作品。 与后来的《三藏圣教序碑》中的歌舞天女近似。也疑是初唐之物。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F3DC8F20573A8EF099834599ABFA98DC97BA218E_size209_w338_h326.png) 舞天砖像,高一尺一寸五分。帝室博物馆藏。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579F743C16E4F385C741C7921586E36766FF82D8_size231_w340_h386.png) 飞天砖像,高一尺五寸,歌舞飞行天女及童子。帝室博物馆藏。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3BC72CCBC91EA6D08E6D80FC27F1067D7163804D_size176_w372_h326.png) 鼓天砖像,高一尺一寸五分。帝室博物馆藏。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29439E8090AC79D1B71500415B4BBB13DA7B190D_size209_w339_h351.png) 天童砖像,高一尺一寸五分。帝室博物馆藏。 书 籍 介 绍 《东洋镜:中国雕塑史》(全三册) Ø 中国雕塑艺术”四大名著“之一 Ø 中国雕塑通史奠基之作 Ø 全世界率先在大学开设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授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73483884B933954CF1F6DC15F494F7920DFCB7E4_size241_w712_h315.png)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BF002373F12674E83EC57C1AA964253191CB0A22_size1283_w1080_h1440.png) 复刻版大村西崖《支 那绘画小史》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6D2A62C37784C271E4DB2D12C2F6FE58012477C2_size492_w1080_h810.png)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B9222F4C915A245996B474DEF9ED00D28E1B614E_size509_w868_h286.png)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6C606A14E757B94218E940E938A2F3CD75BB3FAB_size593_w1080_h1440.png) 大村西崖《中国雕塑史》 作 者 介 绍 赵省伟:“西洋镜”“东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丛书主编。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自2011年起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国主题的法国、德国报纸和书籍。 大村西崖(1867—1927):首个在高等学府开设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授,也是运用近代观念和考古材料研究中国美术的开创者。1893年成为东京美术学校雕塑专业第一届毕业生,1902年任东京美术学校东洋美术史教授。1921年10月—1926年5月,曾先后五次访问中国,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1926年专程到苏州吴县甪直镇保圣寺考查罗汉塑像)。出版有《中国美术小史》(1910)、《中国美术史·雕塑篇》(1915)、《中国美术史》(1924)、《中国古美术图谱》(1925)等。 疏蒲剑: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毕业,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日语语言学、汉日对比语言学,出版有《日语完全教程》(2013)、《丰臣秀吉》(合译、2014)。 姚奕崴:国际关系学院毕业,主要从事日本历史、文学等相关方面的笔译、整编工作,已出版译作30余万字。管浩然:日本皇学馆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上代文学,著有《上代学论丛》(和泉书院,2019年5月,共著)。 内 容 简 介
本书即初版于1915年的《中国美术史·雕塑篇》,是大村西崖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全书由正文和附图两部分组成,共收录50余万字,1000余幅珍贵的图片。正文以时间为轴,上至太古时期,下至五代时期。作者在实地考察、观摩实物的基础上,详尽搜辑历史文献,全面完整地阐释了金石纹饰、陵墓雕塑、宗教造像等中国雕塑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特征。附图大多是相关文物现存最早的影像资料。今天,图片中的很多珍贵文物或毁于战火,或流落异国他乡,更突显其珍贵。 本书和沙畹的《北中国考古图录》(1909)、喜仁龙的《5—14世纪中国雕塑》(1925)、常盘大定与关野贞合著的《中国文化史迹》(1939—1941)一起,被称为海外20世纪上半叶有关中国名胜古迹、文物艺术的“四大名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