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虎 |
2020-12-17 11:38 |
中国的首个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 有哪些看点? 河流的堆积与地转偏向力有什么关系?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怎样形成的? 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的区别是什么? ...... 十一月地理君还鉴定了好多形状奇特的云 红色加粗是重点,蓝色链接是延伸阅读 11.01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D3CFCDBFF87660287140A4FDDB0EA1B236A4F7E6_size33_w755_h402.jpg) 西伯利亚是亚洲北部的一片广阔地带 面积足有1276万平方公里 西起乌拉尔山脉,东临太平洋 北至北冰洋,南至蒙古、外兴安岭一带 西南达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山地 东西横跨7000公里,南北约有3500公里 除西南端外均位于俄罗斯境内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BFDDE711BC89C18AE4C588B94ED0DCAAEE6A389D_size84_w737_h362.png)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0年04期 在地貌上,西伯利亚总体可以分为 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东西伯利亚山地和北西伯利亚低地这四块区域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是西伯利亚地区水系 最为发达、流域面积最为广阔的三大河 它们的干流总体上都是从南向北流 穿过冻土,注入北冰洋 大面积的平坦地域和冻土的特殊性质 是西伯利亚河流容易形成河曲的重要原因 11.02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D59CBC05C289EF5C47832C85546D1BE332030D53_size15_w700_h266.jpg) 图中有云的一边是南边 秦岭作为一个沿着纬线分布的东西向的高大山系 对大地景观从南到北的演变会起到加速作用 从南到北随着纬度升高年均温度会逐渐降低 当一个沿纬线分布的东西向山系出现时 海拔升高,气温递减 从南到北的景观演变加速 临界现象得以发生从而成为自然地带的界线 有关秦岭如何改变中国点这里 11.03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247115BB2BA9E40829E68973A40CD2A0DAD01DF6_size124_w850_h406.jpg) 在距今12000年到5140年曾有多次火山喷溢活动 熔岩浆堵塞了牡丹江古江道 形成了国内第一大火山熔岩堰塞湖——镜泊湖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1166D4130CF41CDE714242F57876CF84257D1ECF_size158_w1080_h718.jpg) 这里的山脉属低山丘陵地貌 地质构造结构主要为花岗岩、珍珠岩、玄武岩等 在熔岩台地上还有各种奇特的火山熔岩景观 加之镜泊湖优越的地理环境 火山口覆盖着茂密的原始针阔混交林及红松纯林 又被称为“地下森林” 景观之奇特,气势之壮观均为国内罕见 11.04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D02BF8EB839291700BC24FD4B8A9B47326085590_size79_w826_h1422.jpg) 科罗拉多大峡谷总长446公里 起点为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边界的马布峡谷 峡谷终止于亚利桑那州的格兰德瓦什崖 大峡谷平均深度有1200米,最深处约1900米 宽度从0.5公里至29公里不等 “科罗拉多”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红河” 这与当地河流中的泥沙携带的物质有关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626F06E7900290FCC9802CD0A843272FBC10C596_size48_w809_h873.jpg) 它的形成是由于科罗拉多河长期侵蚀的结果 几千万年中科罗拉多河的激流不停地冲刷着它 在一片高原上雕刻出一道巨大的鸿沟 并赋予它光怪陆离的形态 11.05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84AF336F6FBAD4433C10CD3C973E9C4EF9FC3637_size19_w828_h330.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10CABED1860E5961DE4BDC47767D4C5BD461FE73_size24_w817_h356.jpg) 黄土高原的墚峁沟谷,还有典型的河谷 这个规模的河谷应该是黄河峡谷 11.06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7504B0AB05448506CE30886DDFDEA3C2CC0A2B41_size23_w600_h399.jpg) 这种现象叫阴阳天,是风切变所造成的 主要成因是冷锋过境 存在不同方向、不同水汽含量的气流 一边比较干冷另一边比较暖 因而在交界处产生了这种分界线 11.07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EF99B19DB6A7F3721E14E379AA82C3B81A59D47B_size31_w1080_h810.jpg) 如果化繁就简,飞地大致可定义为: “归属某地管辖,却并不与该地本土毗连的土地” 三河、香河、大厂,被称为“北三县” 是中国最著名的飞地 这块被北京和天津包围的飞地 面积合计1277平方公里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9B3C955A55F43848E5BEAEC258AB4F6299DD45A5_size196_w1080_h722.jpg)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06期 制图:蔡博峰 11.08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ACA73EDCBB302A64832443E976698BDBDA1ACF59_size28_w828_h354.jpg) 阵晨风云是一个罕见的现象 它的成因很复杂,但还是有部分因素被确认 通过研究,大部分阵晨风云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都与岛湾地区的海风造成的中尺度涡流有关 大体上来说,阵晨风云是越过澳大利亚中部的锋系 遇到北部地区的高气压的结果 据当地人的观察,湿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为阵晨风云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水分 另一个可能的先决条件是前一天刮过强烈的海风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EF0BBBF4FB5EFD21668DBC7C4448C55C216A206C_size7_w560_h312.jpg) 另外,阵晨风云的形成还可能有更多不同的方式 尤其是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一些罕见例子 但成因就更加是个迷了 观测澳大利亚阵晨风云的最佳时间地点是 9月到10月间在昆士兰州最北部的伯克敦 11.09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B0F68D38E838EA772F17EC374FCDEFBEE31EEE25_size25_w828_h361.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2921B32AA5289EF2661F7F6AD39DB8887106A6A1_size32_w828_h501.jpg) 目测是夕阳点亮的飞机尾迹 来自飞机尾气里水蒸气的冷凝 不过可能是因为高空湿度低或动力条件不够 没有进一步演变形成飘逸的航迹云 11.10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8D874482AC05136D9444507C1D36E5609EBF5702_size28_w1080_h498.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2BD2FDABCF75B1C01711646588C70DA9BF0C245B_size285_w1080_h720.jpg)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09期 摄影:李翔 林线是指在山地或者高原地区 森林所能攀升到的海拔高度上限 超过这一高度,由于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关系 树木已无法生长 野外考察中,看到山坡上如玉带横陈般的森林的 上边缘就是该地区的林线 国内一些学者将大面积连续的森林的 最高上限称为林线 而将其上更高但呈斑块状不连续分布的 树木生长上限称为树线 11.11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B33B5873F277B84E871C379ECD54AA2B462DBFB4_size40_w828_h937.jpg) 2014年1月31日,日落后大约80分钟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 在距离地球1.5亿公里外的火星上 利用桅杆相机捕捉到了这张图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2E529AE7A45D537781F2F5F76D42B4D1B69179AF_size27_w827_h537.jpg) 此时距离它首次着陆火星的时间已有529个火星日 我们知道无论是火星还是地球 它主要的亮度来源都是反射太阳的光 地球的直径是火星的两倍 与太阳的距离也更近一些 所以在相同反照率的情况下 地球会比火星能够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另外,由于火星大气比地球要稀薄 所以在火星上看地球会比在地球上看火星更亮 如果你仔细看甚至能够分辨出月球 两者都是肉眼可见的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43D2C1AF5491C2942E9CCCACDF852842FB3EF4A4_size740_w1080_h635.png) 11.12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019716B9F8DE9FE16EAADA05B665D1B0CDC63630_size26_w828_h368.jpg) 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 奔腾流淌的中俄界江黑龙江呼玛段 开始呈现大面积流冰 封江前的跑冰排美景呈现眼前 一片片、一块块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冰块 连绵不断,顺江而下,景象壮观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3CA7DA6BC38CA6509C4E9646638D551BA425AE0D_size30_w828_h488.jpg) 黑龙江呼玛江段从11月初正式进入冬季溜冰期 随着气温的进一步降低,冰层会越积越厚 最后整个江面将在11月中下旬融为一体 全面冰封 标志着黑龙江呼玛段将进入历时6个月的封冻期 11.13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FA1AF2BC15EE1A7631D3F295B4CD5C92CA75990B_size69_w977_h773.jpg) 真相就是,灯光照亮的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4246A8256D0831A8695847ABD35EA3F93517308B_size306_w828_h1362.jpg) 夜间发亮的云 多数是被灯光、月光等经过反射和散射而照亮 在城镇地区地面灯光占主要作用 如果云的高度越低 组成云的小水滴直径和数量密度越大 空气的透明度越好,这个现象会越明显 11.14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8DD026C7BEDFB00EA064BC97C074E7BFD90317A0_size44_w828_h458.jpg) 全文重点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发源地 但是行走在三江源区,宏大的江河并不多 星星点点的湖泊倒是随处可见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12B7FA66B314E55AC2924561A2599F89446ACA55_size45_w828_h447.jpg)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10期 摄影:王宁 这里是一个湖泊的王国 大大小小的湖泊有16500多个 占中国湖泊总数的近一半 湖泊都在低处 高处则是巍巍雪山和山脊间积蓄的冰川 其间就是延绵不绝的草场 那些巨大的冰川、雪山持续稳定地提供着融水 广袤的具有“海绵”效用的草场 则不停凝结、积蓄着水汽 然后再汇聚到低处的湖泊、沼泽中去 它们成为三江源区水资源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青藏高原与大气环流的运转体系 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提供了足够的水源的话 那么三江源区内大面积的 高寒草甸、高山草原和高寒沼泽 以及密如织网的以河流湖泊为主体的 高原湿地生态系统 则为这数量惊人的水源提供了最佳的蓄水场所 就这样,植被、沼泽和水体构成了三江源区 这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的基础 11.15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3DC30BF29A0FBD3C3C8E234852A406A3ACE6B576_size186_w1080_h1080.jpg) 环天顶弧+毛卷云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FD3F48398CA8BC35962A3F49CB329F0DB63B86DE_size23_w828_h322.jpg) 环天顶弧是阳光以一定的角度 照射在云层中的细小冰晶上折射后形成的 它形成于和太阳同一侧接近天顶的位置 并且以不超过四分之一圆周的长度环绕天顶 它的颜色排列与彩虹相反,即上蓝下红 所以也称倒挂彩虹或者微笑彩虹 在极为寒冷的极地地区环天顶弧比彩虹更常见 毛卷云也叫做“花花云”,颜色洁白 毛丝般纤维结构很清晰,形状像羽毛、马尾等 它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晴天 另外,通常是要大片云才能折射出环天顶弧 单单一片毛卷云很难办到 11.16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E16C44D5DF051C004120B8E05DAAF142B4CD47C9_size118_w1080_h443.jpg)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77841659B9EF94256BEAA5F516B23168282CC392_size81_w1024_h528.jpg) “旗云”是在孤立山顶上不断生成的对流性的“积云” 它受高空强风的影响,随风飘动,波涛起伏 远望如一面旗帜飘挂在峰顶 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 如果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说明高空风越小 越向下倾,风力越大 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 11.17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CD535AB7F0A9C4D4DCCF55BD7CBD3A60ADA95590_size42_w1080_h720.jpg) 石林并非都是单调的灰色 如湖南古丈红石林由层层叠叠的石灰岩组成 由于岩层中含有浓度不等的铁氧化物 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外表,在石林家族中极为罕见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F262C11C14009A73C05F87F0FC97F4CAA060397B_size48_w550_h367.jpg) 石块上遍布细密的波纹仿佛一块块红色珊瑚 它的色彩还会因天气而变,晴朗的日子一片紫红 阵雨过后顿成褐红,待雨过天晴 又逐渐由浓变淡 如匠心独具的水彩丹青,令人过目难忘 11.18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00B8E970BA7E9C16602BBF5BA3D2683EA73E74EC_size32_w828_h484.jpg) 河曲是由于河流对河床两侧的侧向侵蚀形成的 河流开始是直的,遇到障碍物后发生偏转 受到惯性作用产生离心力 表层河流在离心力作用下偏向凹岸 使得此处水面壅起 在重力作用下水流下沉,并且侵蚀凹岸 到达凸岸的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 最终形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 即“横向环流”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948A7E1305DE838E128AE5F103D6E8D0768B95BF_size30_w1080_h337.jpg)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0期 绘图:项乐 河流的环流发展下去,最终形成曲流 除了遇到障碍物之外 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也是造成曲流的原因 11.19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838EF127432FFACEB99073933E622C4397DD5EDB_size28_w828_h429.jpg)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 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 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 “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6F4E85A30798D8B22F5A7961DE5EFB1A11E4D1C4_size31_w828_h351.jpg) 4000万年前 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大碰撞 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 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 形成了这三江并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观 11.20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D5AEAE9CB57BD217C9537FAD6409147E95ECD494_size105_w784_h524.jpg)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翻地耕作 目的是在除去杂草的同时,让土壤接触更多空气 加速其中有机质的转化,帮助作物获取养分 但久而久之 翻耕造成土壤下层裸露,水分蒸发流失 黑土层的稳定结构被破坏 有机质在日晒雨淋下快速分解 导致土地肥力大幅下降,作物减产 且缺乏有机质的土壤更易板结,变得十分坚硬 进而存不住水分和养分,抗旱能力也随之降低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 既可以少翻土还照样能保证作物的高产呢? 答案就在作物自身 美国地质学家戴维·R·蒙哥马利 在他的著作《耕作革命:让土壤焕发生机》中 介绍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可持续性发展体系: 保护性耕作 其中一种代表性的方法称为“免耕” 即不翻动或少翻动表层土壤 并在土壤表层留下可用来覆盖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 也就是在收割农作物的种子(果实)后 留下作物的根、茎、叶,在土壤表层形成一定的覆盖 这样的保护性耕作体系 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恢复土地肥力 重建土壤的腐殖质层,并减少土地污染 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在部分黑土地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0_51/547704DD36DF7A8AD48B9CADBA7B534C3945FD01_size134_w1080_h810.jpg)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11期 摄影:许阳 另外,黑土区各地的地理环境不尽相同 这种方法并非对每一块土地都是最佳选择 免耕更适合相对温暖的东北中南部黑土区 在保水、抗侵蚀、增加有机质的方面效果显著 但在哈尔滨以北,由于积温不足,水分过多 秸秆覆盖不均会造成土壤温度较低,升温缓慢 还是采用如条耕、垄作等其他保护性耕作技术 更为合适,即 利用条耕机械整理出没有秸秆覆盖的条带进行播种 而其余的土层尽量少动 同样可以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