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627269
-
- 注册时间2012-09-03
- 最后登录2025-01-23
- 在线时间33777小时
-
- 发帖293592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42211
- 道行39038
- 原创108
- 奖券30
- 斑龄0
- 道券30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627269
- 发帖
- 293592
- 金币
- 42211
- 道行
- 39038
- 原创
- 108
- 奖券
- 30
- 斑龄
- 0
- 道券
- 30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3377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5-01-23
|
—
本帖被 zhdf 执行加亮操作(2024-10-19)
—
说起《红楼梦》,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爱恨纠葛也算是老生常谈了,每每提起,都不免为这三人的悲惨结局感慨一番。尤其是黛玉,好好的才女如夏花般枯萎凋零,任谁都不免叹惋。宝钗虽没有黛玉那般受万千读者追捧,却也是书中极具个性的一名女子,在宝玉和黛玉沉溺于小儿女的情爱时,她早已开始审时度势,甚至还透过贾府繁华的外表看出了背后“大厦随时倾覆”的危机。这般狠辣的眼光实在是有些超乎常人,于是便有了不少读者认为“宝钗是鬼”的揣测。谁都不会想到,除了读者这么认为之外,关于这一揣测最早发现的竟然是那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刘姥姥,她不仅看出宝钗是鬼,甚至还一句话点明了黛玉之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刘姥姥的独特视角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虽然并非主要人物,但她独特的性格特征和鲜明的形象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谙于世故的老妪,刘姥姥十分朴实、乐观,因此也成为小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书中,刘姥姥的初次登场是由于女婿狗儿生活艰难,刘姥姥便自告奋勇,舍着老脸,携带外孙板儿去贾府求告,通过周瑞家的引见,她进入荣国府,见到了王熙凤,忍羞含耻,向其寻求资助。王熙凤本是个泼辣狠绝的人物,虽骨子里瞧不上刘姥姥,但在听了刘姥姥的来意后,还是难得的动了一点恻隐之心,最终给了其二十两银子,还有一吊钱让她雇车回去,解了刘姥姥家的燃眉之急,两家也因此结下不解之缘。后来,刘姥姥家脱困,为了答谢王熙凤的资助,她带着自家菜园里摘的新鲜蔬菜瓜果作为回报,再次来到了贾府。也就是这一次,她不但有幸见识了大观园内奢靡繁华的生活,更是一眼看出了宝钗是“鬼”,预测了黛玉之死。与第一次相比,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显得更为体面从容。在贾母等众人的热情款待下,她参与了游园、宴饮等活动,情到深处时她主动讲故事供众人取乐,这就不得不提到她信口胡诌的那个“雪地抽柴”的故事了,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才有了“宝钗是鬼”的传言。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地面因连日的大雪积了三四尺深的雪,早起时听到外面有柴草响,以为是有人偷柴,便爬窗户查看。结果就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标致小姑娘,穿着大红袄和白绫裙子,在雪地里抽柴。本来这种天气碰到庄户人家偷柴取暖也是情有可原,但奇就奇在这个小姑娘并非村庄里的人,而是附近一个小祠堂里供奉的茗玉小姐的“化身”。这个茗玉小姐可不是一般人,她出生于一个富硕的家庭,是家中的独女,生前生活富足、备受宠爱,却不想年仅十七岁就因病去世了。她的父母思念不尽,便为其盖了一座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人专门为其供奉香火,以寄思女之情。后来,随着岁月的更替,这户人家的主人相继去世,家族也随之败落,再没人为茗玉小姐供奉香火,于是这神像便成了精,才有了这“化身”雪地抽柴的故事。不过,故事还未讲完,荣国府南院的马棚里却突然着了火,众人的注意力也被火灾所吸引,这个故事也就不了了之。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读者还会认为刘姥姥讲这个故事就是在暗示宝钗和黛玉的命运呢?首先,是“雪”和“柴”的组合与薛宝钗的名字在发音上有极高的相似性,很多人认为,刘姥姥将雪天抽柴就是在暗指薛家为了家族利益而牺牲女儿薛宝钗,让她嫁入贾家以换取家族靠山,这与书中所描述的薛家人的一系列操作重合度很高。而且,根据刘姥姥的描述,“茗玉”的化身出现的时候身着大红袄和白绫裙子,这在古代是非常不合礼法的穿着,因为红代表喜,白代表丧。这种穿着与宝钗在婚姻中遭遇了“红白喜事”同时发生的戏剧经历非常相似,所以,很多人认为刘姥姥讲这个故事就是在暗示“宝钗是鬼”。而关于黛玉的命运预测,这里其实也有说明,那就是年仅十七岁便病死了的富家独女“茗玉姑娘”。众所周知,黛玉就是林如海唯一活下来的女儿,而黛玉生来便羸弱多病,最终更是因病而香消玉殒。所以,当刘姥姥提到“茗玉姑娘”时,很多读者认为这就是在曹公在借刘姥姥之口暗示黛玉的命运。不过,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不得不说,刘姥姥的眼光确实毒辣,不管她是否真的一眼看出宝钗是鬼,文中很多细节确实有展现出宝钗“鬼”的一面,就连黛玉的命运也早有暗示,这又从何说起呢?过于完美的宝钗和注定悲剧的黛玉其实,真不怪读者会有这种离奇的踹才,谁让宝钗这个人设在荣国府中实在是太过完美了呢?说起薛宝钗,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美丽端庄、家世优越、冷静理性这种极正面的词,她在书中的形象可以说是“稳重”的代表,总是隐忍、淡定,似乎永远都在为家族和大局考虑。然而,这种表面的镇静与“鬼”这种形象的冷漠和无情在某些方面却有着高度的契合,看似有情实则无情,这一点从她欣然接受和宝玉的婚姻这件事中就可看出。作为被安排与贾宝玉成婚的女子,宝钗虽然具备所有封建社会认为的“好女儿”的品质,即贤淑、稳重、顺从、智慧,但她的灵魂却与宝玉的灵魂并不契合,所以,她与贾府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注定会以悲剧收尾。在书中,宝钗象征的是理性与世俗价值的代表。她一直遵从封建礼教的规范,为家族利益而放弃个人幸福,她与贾宝玉的婚姻,也并非基于爱情,而是社会和家庭的安排,偏偏宝玉又是个痴情种。所以,这种理性的婚姻,注定无法迎来真正的幸福,而宝钗的命运从她嫁给宝玉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孤独的。也正因如此,宝钗虽然才貌双全,却并没有真正获得过幸福与自由,就连她的内心世界也如同“鬼”一般冷清、没有生气,这一点从书中对她的住所描写中就能看出。宝钗住在“蘅芜苑”,蘅芜苑内的奇藤仙葛、异草芬芳,整个院落布局和建筑风格,也尽显她的稳重和内敛。“蘅芜”二字,也是取自院内的香草,这些香草虽象征着宝钗芬芳脱俗的品行,但“蘅芜苑”谐音“恨无缘”,也暗示宝钗虽能与宝玉成婚,但终究没有缘分走到一起,婚姻难以圆满,命运也如同那些奇花异草一般虽绝世独立,也只能孤芳自赏,如“鬼魂”一样难得烟火气。所以,在这些细节和刘姥姥“雪中抽柴”的故事的引导下,很多人认为宝钗就是“鬼”。那么,关于黛玉的命运书中又是如何暗示的呢?在贾母一行人准备带刘姥姥去参观衡芜苑的时候,书中有一处描写是这样的:众人上了船,残荷惹得宝玉不满意,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黛玉道却认为这些残荷有诗中所写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暗示不该拔了去。宝玉一听黛玉喜欢,便顺着黛玉的话让留下这些残荷,说着,一行人便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只是两滩上衰草残菱,虽更助秋兴,却衬得周围莫名阴森透骨。而这里所描述的蘅芜苑外的残荷与荇菜景象,其实就是在暗示林黛玉的命运。首先,蘅芜苑是薛宝钗的居所,而残荷与荇菜的场景出现在贾府的衰败时期,预示着整个大观园从繁华走向凋零的命运。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纯洁与高雅,这里却只剩下残荷,就是在暗示贾府生命力消退、繁华不再。荇菜则是水中植物,常在诗词中象征爱情的美好与无奈。《诗经》中“荇菜”曾用来比喻爱情的追求与不可得,而在《红楼梦》中的这一场景,荇菜的出现其实就是在暗示黛玉与宝玉爱情的最终破灭。熟读《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的命运其实与贾府的命运息息相关。她的身体孱弱、情感纤细,生命也正如这残败的荷叶,虽然曾经美丽、鲜艳,但最终也只能归于枯萎。她的死亡不仅是个人悲剧的顶点,也是整个大观园命运的缩影。黛玉的死标志着贾府从辉煌走向衰败,而蘅芜苑外的残荷与荇菜,正是这一命运变化的直观象征。宝钗虽然成为了贾府的“正妻”,但在这样的场景中,她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幸福,而是空洞和寂寞。她生活在这样一个残破的世界里,无论她多么努力维持表面的平静,都无法逃脱最终的悲凉命运。而黛玉与宝玉的爱情,虽然纯真而深刻,但在封建家庭的压力下,终究未能善终,就如同这荇菜,脆弱飘零,难以真正拥有。谁都不会想到,刘姥姥游览了一次大观园,就将书中最核心的两个女子的命运给戳破,更令人意外的是,她还是个大字不识的农户,这大概就是旁观者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