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有多长?近期我国科学家对水稻起源的研究从一个侧面给出了答案!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20/400/w720h480/20240526/f7db-0b8b4f49d4963ea2fad78dfcad2f3ad7.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农业是从种植开始的,把某种植物通过种植栽培等人工的手段转化成农作物,制造丰富的食粮,就是最早的农业。而人类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大概率就是禾本科的水稻和小麦了。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20/136/w1024h712/20240526/aca2-677bf9accad78d3899295fee44a9ec8f.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早有生物考古学家从一些古人类遗址中发现过水稻和小麦的碳化遗存,并据此认为人类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历史或已长达万年,这可以看作是我国农业史在考古学上的证据。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20/439/w720h519/20240526/03bf-0abce956e53835170c5df2b4b6e78ae8.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今年5月24日,我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给出了水稻在我国的栽培驯化史是从大约1.3万年前开始的。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20/354/w720h434/20240526/bdc1-b33b6bfa8d5920dd6e9193d6c5101eb1.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此项研究是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大学、上山遗址管理中心等13个单位的专家合作,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开展的。论文内容主要介绍了他们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区水稻起源研究,其成果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十万年连续演化史,并从中发现了我国的先民们开始培植水稻的起始时间。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20/107/w1024h683/20240526/779b-d70c2e7deb42579c43ab74878702309c.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其研究发现早在大约10万年前,我国长江下游一带就遍布野生水稻,但它并未成为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直到2.4万年前冰川时代的来临,或许是人类能够采集到的食物开始变少的原因,野生的水稻开始为人类所重视。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20/144/w1024h720/20240526/eabe-e47e5ab23255e5671e8b3c2455254e0e.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而到了大约1.3万年前,人类对野生稻的栽培种植现象出现,稻作方面的农业起源开始了,而到了大约1.1万年前,水稻的种植在长江下游等地或已经很普遍,表现为驯化水稻植硅体比例迅速增加并达到驯化阈值,这也标志着东亚一带早期的农业种植已经发展起来。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20/126/w1024h702/20240526/28c4-dae58ce53c9f5f3c428510faa32417bc.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这个关于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时间节点上的判断是从对现代野生稻-驯化稻的植株、土壤中水稻植硅体的系统研究基础上得出的。
植硅体是指高等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通过根系吸收可溶性二氧化硅,并将其输送到茎、叶、果实等部位,在细胞间和细胞内沉淀下来后,形成的非晶质二氧化硅颗粒。
研究人员们通过研究水稻泡状细胞中扇型植硅体鱼鳞纹数量的增加现象,发现其与水稻驯化程度增强以及农艺性状的增加相关,由此厘定和区分了野生稻与驯化稻鱼鳞纹扇型植硅体比例的阈值,从而建立了水稻野生-驯化的判别标准。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20/526/w720h606/20240526/19cd-5cf18b90d1d318dbbb1f42ed71990bbd.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在具体的研究中,该团队进一步利用植硅体分析方法,结合孢粉、炭屑、土壤微形态、粒度、磁化率和地貌调查,结合考古遗址碳十四人口概率密度的分析等手段,得出了这些时间节点。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20/296/w720h376/20240526/eae2-b83388f0e229b2aa2e1fe9523f36f469.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其考古研究对象有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和龙游县荷花山遗址的考古地层-自然剖面。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20/460/w720h540/20240526/2051-7d2634d272f129550638abd352cd6a40.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基于这两个遗址高精度光释光年龄和植硅体碳十四年龄的贝叶斯模型,建立了距今约10万年以来连续的年代地层序列,对照水稻的植硅体分析法得出了上山文化遗址区地层中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连续图谱和重要时间节点。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20/188/w1024h764/20240526/ca39-20af5bf69e0783828e6a78c0228c0a3f.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研究水稻的起源,却从中窥见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农业的起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意外的发现。研究团队还据此给出了水稻在我国长江下游一带地区三万年以来的由野生到驯化演化的概念模型,直观反映了现代水稻的起源和人类对其培育驯化的过程。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20/186/w720h266/20240526/4f13-f1a01a4b3c08c3eb81364c64184291dd.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20/192/w1024h768/20240526/74ff-89f12008efa433052c47aa5ad615a531.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水稻的种植意义重大,因为它的种植、栽培和采收涉及到多个农作环节,需要建立多种农业经验,所以水稻种植的出现,也意味着农业生产进入到了初步的成熟状态。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20/148/w1000h748/20240526/1535-59adbd045a04c7b78a7381d8f9b109d7.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因此,这项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和论文创作者,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的研究员吕厚远说:“这项研究为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也进一步确认了我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并且确定了上山文化在世界农业起源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