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569053 
-
- 注册时间2012-06-21
- 最后登录2025-02-21
- 在线时间11531小时
-
- 发帖118137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25119
- 道行20019
- 原创750
- 奖券0
- 斑龄0
- 道券0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569053 
- 发帖
- 118137
- 金币
- 25119
- 道行
- 20019
- 原创
- 750
- 奖券
- 0
- 斑龄
- 0
- 道券
- 0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153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2-21
|
—
本帖被 527801728 执行加亮操作(2021-11-21)
—
徘徊在四季轮回的风口,紧握着回忆的流沙;如果有一天,我们注定会在某一处遇见;那么我希望是偶然的一天,与你偶然的在这座古镇相遇。 它是横断山脉最西部高黎贡山腹地的腾越极地,是徐霞客口中的极边之城。它是一个文化多元、历史厚重,充满梦幻和传奇色彩的地方。 因为我想遇见的你,一定要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所以我坚信你一定也偏爱这充满故事的古镇,在你的沧海桑田里,在你心灵的方向上,站在和顺的指尖。 01有一个地方,叫和顺有人说,如果想要感受一脉相承的民风古韵,那就一定要去一次和顺。 和顺原名叫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改名为“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 五山环抱,三泉交汇,两水穿流。依山而建的村庄,粉墙瓦黛的民居,自山脚向半山坡延伸与自然融为一体,名木古树更是郁郁葱葱,超70%的森林覆盖率,让和顺成为一个富含负氧离子的巨大“绿色空调”和“天然氧吧”。 温润如玉,上善若水。这里是云南保山腾冲和顺,一个山水相依的和顺。 在这一片火山热海环抱中的古老建筑群,回荡着商贾马帮的铃声,飘溢着耕读人家的书香,播撒着大众哲学的思想,更留下壮怀激烈的悲歌!一生不去体会一次和顺的味道,或许会将是一种遗憾。 02和顺!和顺!一个山清水秀、古色古香的小镇它的存在给无数旅行者心中留下了念想。一同走进被时光遗忘的和顺古镇,体验它的缓慢悠长,古朴和谐。 初识和顺可以是油菜花田的一缕金黄,是绕镇而过一泓溪流的碧蓝;也可以是热海空气里弥漫着的硫磺味道,蒸腾而起的白气。 水草悠悠摇摆,白鹭水间漫步,凉亭牌坊映夕阳。纵横交错的街巷,一砖一瓦都像是历史的沧桑回眸。黛瓦飞檐旧青石,幽幽古镇韵成诗。 河面微波荡漾,宛若江南水乡;“频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初春和顺之景,不亚于此。 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古宅等遍布古镇,犹如穿越古今,如梦似幻,恍若隔世。 这里不仅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传统民居,还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罗马式拱门和中式雕花木窗,恰到好处地混搭在一起。推开古老厚重的木板门,屋檐下挂着的一排德国马灯是先祖“走夷方”的见证。 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地走过一条条被岁月风雨磨砺得发亮的火山石铺成的小巷里,浪漫且温柔。 清晨的和顺布满晨光,青石板的老街沿着山坡向上扬。豆腐、茶砖、山菌,没见过的蔬菜,没吃过的水果,听不懂的吆喝。徘徊在老街人头攒动的集市,感受古镇原著居民的淳朴可爱。 闲来无事在阳光的沐浴中走一走,听风看山品酒饮茶。 穿上汉服行走于古老的建筑和宁静美好的岁月中,没有都市的喧嚣杂乱,没有车水马龙的拥堵,有的只是巷子里的欢声笑语,任时光荏苒、岁月流逝而无疲倦和焦躁之感,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来到「和顺图书馆」,中国第一座乡村图书馆,门廊上五个大字由胡适题写。“走笔之处,俱是文明;落景之处,全是书香”。这样一座保藏珍贵古籍万余册的图书馆,在历史的笔记里,温婉提笔,又从容如诗。 弯子楼的老宅子里,80多岁的老奶奶守着祖宅,笑眯眯的向孩子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在她的面庞上,感受到时光印记的蹉跎。 「寸氏宗祠」流年搁浅了岁月,但时光并未黯淡了深宅。 古镇的小河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洗衣亭几根木柱撑着一座青瓦顶,亭子飞角翎脊,古朴典雅,亭下水面上铺着一条条成井字状排列的光滑石板。 夜幕下的古镇十分幽静,没有丽江的喧嚣,有的只是漫天的星光和月色洒在青石板上。 从早到晚慢悠悠的的逛着,享受一份难得的舒适和宁静。旅途的奔波,止于温泉的清幽和温润。 六百多年的洗礼,时代的迅猛发展似乎留在了外界,和顺的恬静自然,让跑了很久,跑了很远的人都觉得慢下来歇会,真好。踏着满天繁星归来,新的一天将要开始。 03亦商亦儒的和顺和顺古镇,虽然看起来不算太大,但却沉淀着600多年的历史文化; 它是云南最大的侨乡,当地的汉族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江南、中原人的后代。 它曾是马帮重镇、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600余年的历史有记载的经商历史就有400多年。 近百家商号中,有60多家跨国商号,分支机构遍布于国内各大商埠和南亚,东南亚,行进在西南古道上浩荡的马帮,驮来了一个珠光宝气,璀璨生辉的丝路侨乡。 这些商人不仅为和顺的对外贸易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们也是中缅两国政府和人民友好的桥梁和纽带,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民族气节,是有品格的儒商。 如福盛隆的当家寸尊福为支持辛亥革命,大量捐赠钱财,孙中山先生赞誉他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 抗战期间,和顺不少商号为抗战踊跃捐赠,永茂和为了加快物资的运送,自购道奇卡车,日夜奔驰在滇缅公路,作为当时中国与外界相连的唯一国际通道,运送的物资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在20世纪50年代初,永茂和李氏家族捐资购买战斗机支持抗美援朝。这样的故事在和顺的商号中数不胜数。和顺人民的特有的家国情怀,已经刻在骨子之中。 古镇与江南一些古镇的不同之点一望而知。它不只具有江南水乡的秀丽风景、典雅古朴与人文氛围。更重要的是它处处洋溢着一种在厚重历史中的边陲风情与家国情怀。 如今,那些曾熠熠生辉的跨国商号,只余留了牌匾、印章、信件等老物件,然而这些细碎的物件仍然能看出这群有血有肉的商人,用他们的马帮,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个边陲小镇的爱国信念,书写了和顺财富背后的传奇。 若你以为和顺人是只会做生意的商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对和顺人来说,踏上那艰险的商贸古道是为生活所迫,翻山越岭的另一边没有尽头,家乡才是永远的挂念。 多数成功的商人会回归故里,建造起精美的家院、宗祠,兴办教育,边陲蛮荒逐渐传出了书声朗朗。 亦商亦儒的和顺,不仅走出了翡翠大王寸尊福、张宝廷,还走出了400多名秀才,民国元老李根源、“人民哲学家”艾思奇、教育家寸树声,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和顺人。 主持人崔永元曾经说过:“和顺人不务正业,经常有人把牛放在山上吃草,自己跑图书馆看书去了”,诙谐有趣的调侃恰恰道出了和顺人兴文重教的日常。 在和顺,煦风卷来一股股潮湿,会让你误以为这里是江南,但江南却无如此的大山,迥异于中原。这里的山不嶙峋骄傲,它虽有着壮实的肌肉与筋骨,却有着静若处子的温敛。 在这里,古城在灯火中更显清晰;夜晚的空气较之白日清冷舒逸得多。在这里你随时可以伸伸懒腰,弃车在这步行倘佯。 一切都刚刚好,随着性子在这儿来一场佛性之旅;丢掉繁忙的工作,舍弃嘈杂的俗世凡尘,奔赴腾冲和顺,遇见一个儒雅而又充满故事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