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82阅读
  • 0回复

[美食文化]四川湖南的微辣,再不是广东的“危辣”了[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厨爹

UID: 546371

精华: 76
职务: 山庄英杰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70845
金币
16444
道行
5638
原创
799
奖券
5976
斑龄
3
道券
18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644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5-01-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9-08
— 本帖被 chn001 执行加亮操作(2021-10-19) —
四川湖南的微辣,再不是广东的“危辣”了
文 颖宝
当我们还在嘲笑广东菜单上的“婴儿辣”时,广东人的吃辣水平,已经能在国内排得上名了。

不要以为广东的辣,只有蒜蓉辣椒酱。
网上有一个段子:广东人请湖南人到家里吃饭,声称专门为他做了两道辣菜。湖南人大喜,定眼一看,餐桌上一道是“猪脚姜”、另一道是“姜撞奶”。
曾几何时,姜就是广东人眼中的辣味配料。
广东人不能吃辣似乎成了全国性常识,甚至有人顺着此观念延伸,得出“广东人吃福建人,是因为福建人也不吃辣”的结论。
实际上,广东人已在闷头大口吃辣。无论是省内的川湘菜门店数、辣味食品的线上消费额,还是社会调查反映的广东人对辣食的好感度,都远超大家想象。
这当然不是因为“广东人已吃绝福建人,改吃湖南人”了。
广东人现在有多能吃辣?
虽然还没法跟四川、湖南等地的人比,但从饮食消费结构变化中就可看出,广东人的吃辣水平,已从“微辣”提升至“正常辣”。

据说,有店家为了迎合广东人的口味,专门在菜单上的辣度一栏,新增“蚊仔辣”“婴儿辣”——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视觉中国
2020年“双11”前夕,支付宝发布的数据显示,广州人搜索“火锅”的次数超过川渝地区、排全国第二。
据饿了么数据,广州人最爱点的外卖品类Top 5分别是川湘菜、奶茶果汁、麻辣烫、盖浇饭、烧烤。前5个选项里有2个是辣菜,还有1个是不撒辣椒粉不好吃的烧烤,这足以表明,广州人吃辣的兴趣值正一路暴涨。

是什么在吸引广东人入坑吃辣?/视觉中国
纵观广东省,辣食文化也在这两年里快速蔓延。据时代周报报道,截至2021年8月,在大众点评上,广东共有58236家川湘菜餐厅、占全省餐饮市场的5.5%。
意味着每2000个广东人,就有1家川湘菜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据数联优点统计,广东在2019年共有938家麦当劳,即大约每12万人才有1家麦当劳。
广东的吃辣战斗力飙升,可不能简单归结于年轻人多,毕竟连清淡大半辈子的“老年土著群体”,也在慢慢接受辣食文化。支付宝发布的上述数据还显示,广州银发族的餐饮消费榜单中,川湘菜与传统的米粉米线品类,一起名列前茅。

广东的超市货架上,出现了越来越多辣味调料。/视觉中国
看到这里,有人迷惑了,以前广东人老以“上火”为由拒绝吃辣,现在难道就不上火了?
“吃辣上火”其实只是心理暗示。湖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与广东一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也相当,基本在800-1600毫米之间。没理由在四川被视作“祛湿神器”的辣椒,到了广东却变成了“热气炸弹”,更何况广东人也经常说自己湿热。
这种心理暗示源自文化刻板印象。《中国食辣史》曾提及,辣椒作为舶来品进入中国后,最先登陆浙江和广东,再向全国扩散传播。
但第一个吃辣椒的省,不是广东,而是贵州。当时盐价贵,贵州人便将辣椒代替盐,加入到青菜中一块炒,俗称“提味”。康熙年间的方志《思州府志》就有这么一段:“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时至今日,贵州菜里的辣椒,都是咸辣咸辣的。
广东不兴吃辣,则因为这里最初被中原地区视作“南蛮之地”,而“天气热”的气候特点亦在口口相传中变成了“在这里生活很容易上火”的缺点。

现在谁还敢说广东的“椒”,只有青色和黄色的菜椒?/视觉中国
数百年演变中,这种刻板印象演变成了一种饮食习惯,又随着社会发展与人口流动,被打破了壁垒。
辣食文化是如何在广东传播开的?
在印象被刻板化前,广东土著体内,其实是有吃辣因子的。
广府文化是粤语地区中辐射面较大的地域文化,涵盖珠江三角洲及粤西、粤北部分地区。唐宋时期,如今的河南一带战乱不断,许多人经江西移民至南雄珠玑巷,并在珠玑巷定居。因此,珠玑巷被视作广府文化的发源地。
珠玑巷位于广东韶关北部,与江西贴得很近,饮食习惯受后者影响,当地人大多偏好吃辣,据说吃辣战斗力不输湖南人和四川人。坊间专门有俗语形容这一现象——“南雄人的锅,都是辣的”,可见当地人爱吃辣。南雄亦有“广东最会吃辣的城市”的别名。

南雄的菜品,大多会加入辣椒和酸笋。动图为南雄名菜“酸笋鸭”。
但辣食文化最初没有在广东大范围扩散,是因为当时的饮食潮流以宫廷菜为风向标。
宫廷菜就是专供宫廷皇室的菜肴,其制作精细、形色美观且讲究排面。皇家上下这么多口人,为了照顾大家的口味,明清以后,宫廷菜便以清淡、鲜美、香酥、嫩滑为特点,几乎没有辣菜。
老百姓吃不到宫廷菜,但观念上受其影响,认为高档的菜肴理应口味清淡,只有当食材不够新鲜时,才会放很多辣椒或其他调料去掩盖本味,“难登大雅之堂”。
清朝书籍《清稗类钞》中记录了一段趣事,湖南人曾国藩天生爱吃辣,吃什么都要蘸辣椒粉。但他也要躲起来吃,免得被下人发现后在背后议论。
据《中国食辣史》,即便是如今满城辣椒的湖南长沙,在1949年以前,也只有推车小贩会卖辣食。随着社会发展,农村与城市的边界模糊,口味上不再有阶层之分,早就在人们体内蠢蠢欲动的吃辣因子终于蹦了出来。

辣菜相继走进高档餐厅,也越来越精致。/视觉中国
广东的辣食文化,也在这个时期产生自下而上的传播。但其吃辣水平在近几年突飞猛进,最大的原因当数日渐庞大的人口流动规模。
据新消费内参在2017年的报道,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等7个嗜辣地区向外输出的流动人口,占中国劳动人口输出的40%以上。
这些“嗜辣人群”,都流向了哪里呢?据2021年百度地图迁移大数据,春节期间,广州、深圳、成都是最受欢迎的迁入城市Top3,迁入人数分别占全国迁移总人数的3.7%、3.56%和3.49%。
人口流动伴随着饮食文化传播。全国迁入人数最多的3座城市中,有2座是广东的,可见广东已是各地区餐饮的集合地。
再细看广州的数据,迁入广州的人群中,有70%来自广东省内的其他城市,再就是湖南、广西,分别占总迁入人口的8.49%和6.2%。湖南菜几乎道道是辣的,广西菜(桂菜)也习惯放辣椒,比如咱们熟悉的桂林米粉和螺蛳粉,里面都会放酸辣的腌笋和腌豆角。

人口迁徙规模与餐饮类型分布呈正相关。/极海纵横
聚集在广东的嗜辣人群,不但提升了当地的嗜辣消费指数,还把原本口味清淡的当地人给“传染”了。
进入广东后的川湘菜之争
一山难容二虎,各地辣食文化涌入广东后,便开始抢占市场,其中以川湘菜知名度最大,竞争也最为激烈。
从数据上看,曾备受欢迎的川菜在广东逐渐“退潮”、不敌湘菜。
据美团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2017年,广州的川菜门店数为7498家、同比减少1626家。同一时期,湘菜馆子在广州加速扩张,2018-2019年,短短一年内新增了112家门店。
纵观广东省,2020年下半年的到店餐饮订单量增幅榜单中,湘菜以同比增幅52%的成绩排第五名,川菜没进前五。

2020下半年广东到店餐饮订单量增幅榜单。/美团
广东省内的湖南人多,导致该地区湘菜馆子密度高。
据《餐观大数据》,截至2020年末,全国有近8.3万家湘菜馆子,其中的30%在湖南本地。
剩余的70%门店,主要分布哪些城市呢?咱们可通过2018年的数据窥知一二:全国湘菜馆子门店数排名中,前5名城市里,有3座出自广东,分别是深圳、广州和东莞。

2018年国内的湘菜馆子分布。/极海纵横
相比之下,川菜馆子在国内分布较为均匀,没有大规模聚集在某一地区。
单就广东的市场数据而言,这场川湘菜之争,是湘菜赢了。
湘菜追求“鲜味”,与粤菜烹饪逻辑有共通之处,是前者在广东市场略胜一筹的次要原因。
网上,一则关于“广东人为什么更偏爱吃湘菜”的提问下方,有人回答了这么一句话:“湘菜与川菜我都爱,但湘菜比较少用到花椒、八角等香料,更注重原汁原味。”
看来,广东人即使打破了观念壁垒、爱上了吃辣,也无法放下对“新鲜”的执念。

比如湖南名菜“剁椒鱼头”,讲究鱼头的鲜。/视觉中国
被“嘲笑”多年的广东人,如今终于用数据证明自己也是能吃辣的,而且在国内排得上名。
逐渐变得嗜辣,并非广东独有的饮食变化,上海、浙江等原本口味清淡的地区也出现了这一种趋势。
未来,无论走到哪里,但凡听到有人质疑广东或江南地区的吃辣能力,请你底气十足地掏出包里的辣条,“嗞啦”一声撕开包装袋,狠狠咬上一口。
以此,鼓舞广东人吃辣的士气。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辣史》|曹雨
[2] 支付宝发双11“吃喝玩乐”报告:城市烟火气回归 广州人“找火锅”增5倍|金羊网
[3] 广东可不是你想象的无辣之地!|风味星球
[4] 湘菜分布格局怎么说|极海GeoHey
[5] 餐饮到店消费旺过去年,北京菜、湘菜广东增幅进前五|南方都市报
[6] 在广东,川菜为什么干不过湘菜?|餐谋军师
[7] 广东辣,人菜瘾还大|时代周报
1条评分金币+12
chn001 金币 +12 鼓励一下 2021-10-19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